心理學中有個有趣的現象,叫做“戀愛補償效應”。
即當一個人發現對方喜歡自己時,也會下意識地對這個人產生一些好感;而在這種互有好感的前提下,兩個人在一起的可能性更高。
面試也是如此,面試官會更喜歡那些有意愿加入自己公司的求職者,當雙方互有好感,成功入職的可能性更高。
你知道為什么嗎?
全球五大獵頭公司之一的海德思哲CEO是這樣解讀面試本質的:
Can you do the job? (這活你能干嗎?)——考核的是能力
Will you love the job? (這活你愛干嗎?)——考核的是意愿
Can we tolerate working with you? (我們能和你共事嗎?)——考核的是團隊合作
意向度,正是面試的關鍵問題之一。
先講個最近看到的實例。

上周有讀者在后臺吐槽,說面試官水平太爛,叫他去面試還問他“為什么想加入我們公司”,當然是想掙錢了,不然還能是為什么?
這個問題看似無關痛癢,甚至有些莫名其妙,但實際上,它是一道典型的意愿評估題。
面試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,比如:
1、你為什么選擇我們公司?
2、你為什么想應聘這個崗位?/你選擇投遞這個崗位的原因是什么?
3、你之前了解過我們公司(行業)嗎?/你對我們公司(行業)都有哪些了解?
4、你對我們的產品/業務/崗位怎么看?
5、你目前拿了幾個offer?/你都參加了哪些公司的面試?/目前有沒有比較中意的offer?
……
這么一看,是不是幾乎每場面試,你都會遇到幾個考核意向度的問題?
面試前,你需要做好這兩個準備:
一是真誠。
找到這家公司的優勢,根據求職需求,判斷哪幾點確實吸引到了自己,在面試的時候真誠地說出來。
你還別瞧不上這一點,我曾經就見過因為這件事栽坑的求職者。
我當時在醫療行業,面的一位產品經理說很看好我們行業,他覺得在技術創新、醫療改革等背景下,未來醫療行業的潛力會加速釋放…
我心想這個求職者對我們行業還挺感興趣的呀,趁著興頭就讓他說說最近行業里哪些新聞是他比較關注的?對我們公司的產品怎么看?
結果他愣了一下,好像沒料到我會追問,支支吾吾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。
顯然他并不是真的熱愛這個行業,可能換個公司他也會很套路地用 “我很看好你們行業” 表達好感,但是他了解不夠,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。

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,提前收集信息。
你不用非得從行業到崗位面面俱到,大多數人也沒這個精力。選擇你感興趣的角度重點了解即可,比如,
你看好公司所在的行業,那你就去了解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近期新聞;
你覺得產品不錯,那你有機會就去試用一下,看看體驗如何,突出優勢在哪里,最近有沒有新活動,競品有哪些,大家的區別在哪里,最好能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;
……
這類題最核心的答題思路,就是讓面試官接收到你有提前做好準備的信號,同時這也是你應對追問的法寶。
